(中)金文告诉你,云锦大师是怎么样炼成的
80年代初,在北京定陵出土了两件龙袍,是明代神宗朱翊钧所有。由于龙袍在墓穴中长期埋葬,出土后碳化得厉害,不能进行展出。1981年,国家科委便将复制龙袍这一艰巨任务下达给南京云锦研究所。由于复制龙袍是一项浩大复杂的工程,尤其是织造龙袍所采用到‘纱地妆花织金’技艺已经失传300多年了,所以研究所的老师傅们都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也都不敢轻易尝试!
这时年仅27岁的金文毛遂自荐,虽然已经是个小师傅了,但毕竟来研究所年数并不是太长,和老师傅比起来,还很“年幼”,怎么能担此任务呢。当然事情还是需要人做的,这只牛犊子可真不拍虎!
真的织造龙袍时,金文才觉得何为“天衣无缝”。龙袍是皇帝之衣,要求极高,金彩衔接,花纹合一。无论是挑花结本的制作,布局设计,还是到纹样规格,都要有精确的计算。龙袍虽仅重500克,而挑花的花本却重达百几十斤,首尾连接长达50多米,用耳子线121370根。按各部位在衣料结构中的排列顺序,依次上机织造。十多万根彩线不能有一丝差错,稍有不慎,纹样就对不上,浪费的不单是时间和功夫,价值数十万的材料也无法还原再用。更为困难的是,就连妆花木楼织机也无处可寻。要仿制龙袍,必须先研制织机。”
面对挑战,金文显示超越常人的耐心和细致。“在老艺人的启发下,我拼装成一台小提花楼织机,虽然它不能织成整幅的妆花纱,但毕竟看到了希望。又经过一年艰苦努力,大花楼木质提花机终于研制出来并试织成功。在织造细节中,我考虑到了季节变化、空气干湿对纬密的影响,不同纱料质地对张缩力的改变,先织和后织在织机上自然定型的差异等因素,将各个部位的纹样精密拼接。从妆花纱绞罗织机的研制,到品种组织的实验,直至织造,经时数年,终于将龙袍成功再现。”
“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的成功复制,轰动海内外,作品被专家学者誉为国宝。1984,作品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高奖“珍品金杯奖”,还被国家科委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送展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
金文感叹说:“从此,我站上了巨人的肩膀,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经验,更树立起无往不利的信心。”
此后金文便开始复制大量文物,比如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丁汝昌将军甲胄等数十件文物作品,为丝绸文物的保护和丝绸文化的完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