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锦历史与各个发展阶段解读
全面介绍云锦历史的书籍
云锦业在元代就有一定规模。元代云锦的生产主要是在官办织造机构的主持、管理下进行的。自汉代以来,历代封建王朝为了满足宫廷和官吏的消费需要,均设有专门的织造场院。元代在南京设立的官办织造机构名叫东织染局、西织染局。
明代的织造机构更为繁多,有地方和中央之分,统治阶级对于锦缎的需求越来越高,从而推动了民间织锦技术的发展。在明代,南京的织锦以质地厚、花头大,配色对比强烈,被喻为美如云霞的"云锦",此时明代的丝织最具特色的就是"妆花织物",它是南京丝织艺人的重大创造和重要贡献。
清代的江宁织局,是织造御用锦缎的主要生产部门。在此期间,民间的织锦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康熙时期多仿宋代的规矩锦,技艺成就很高,金线细如发丝。雍正时期重配色,构图秀丽,配色温雅,在传统锦缎中自成一格。乾隆时期喜仿汉、唐锦式,并开始吸收西洋的花式和织法,促进了锦缎花式的变化。
民国时期云锦业曾一度衰落,1921至1931年期间,曾创造了一些结合时代生活的使用新产品,多受海外侨胞的喜爱。1937年,云锦事业更是经受打击,在敌人的统治下根本无力恢复生产,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有“中兴源丝织厂”只开织机4台少量生产一些库缎和妆金库缎,专销给一些来华观光的外国人。
新中国成立后,濒临待毙境地的南京云锦犹如枯木逢春,再次获得新生。为了使这一古老的民族传统艺术在新社会得到继承和发展,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南京市云锦研究所人做了大量细致而艰苦的挖掘、整理、研究、创新等工作,终于使南京云锦恢复了勃勃生机,又成为饮誉国际艺坛的奇葩。今天,南京人既为有这一民族艺术绝技而自豪,更为它得到继承、创新和发展,并能在新世纪的百花园中绽蕾待放而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