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峯彩人物》南京金文云锦—金文大师
偷师学艺的使命感
一代大师的成长之路,伴随着许多的艰难曲折。
1973年金文通过绘画靠进南京工艺美术公司,他坚持要下基层,于是进了云锦研究所云锦车间。作为传统手工艺,云锦也有一个和其他传统工艺相同的弊端,就是工艺密不外传,容易导致人亡艺绝。云锦行业有一句话:“只传儿子,不传女儿;外人进房,停机掩活 。”
金文不是云锦世家的子弟,当时和老师傅一块儿工作。老艺人都比较保守,凡有外人进房。都要用步把织机盖起来。到了云锦研究所以后,尽管金文和老师傅们的关系处的不错,有一些简单的问题老师傅们会帮他,但是对于云锦制造工艺的核心,还是讳莫如深。
金文当时是学员组长,研究所的任务下来后,老师傅们会有不同的意见,就需要金文去调解,这样才能顺利地把工作做下去。手艺人和文人一样。多少有点“文人相轻”,谁也不服谁。于是聪明的金文灵机一动,就有意无意地在调解过程中使用激将法,将老师傅们的手艺一点一点地“激”出来。“偷”到技术后,金文夜以继日地把那些技术图文全都记录下来。一边画一边推敲研究,既加强了记忆,又留下了珍贵资料。
天道酬勤,同进云锦研究所的10多人最后就剩下金文一个。经过长时间的偷师学艺和勤奋努力,手艺最好的金文经常参与研究所的项目。那些老师傅彼时都七八十岁了,后来师傅一个个走了,十年之后许多技术都失传了,“突然有了使命感”。
直到今天,金文依然感激当年的师傅们,也深感云锦记忆传承之责任重大。
中国织造龙袍第一人
凭着对云锦数十年倾心钻研和热爱,金文创造出一些列古织锦复制方面的辉煌成果,其中不得不提当时他对龙袍的仿制。
北京定陵出图的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和长沙马王堆出图的文艺“素纱单衣”,出图后均迅速炭化,难以呈现原来的风貌,仿制这两件文物的重任落在了南京云锦研究所,落在了金文的肩上。
用金丝线和孔雀羽毛角质的纹样图案织锦记忆早在明代后期就已失传,更为困难的是,就是妆花木楼织机也无处可寻,要仿制龙袍,必须线研制织机。
在老艺人的启发下,金文终于拼装成一台小提花楼织机。又经过一年艰苦努力,大花楼木质提花机终于研制出来并织成功。龙袍织制按照领、袖、衣襟、前后正身、膝栏等部件进行整体的图纹设计,并一次织制成型,缝接时要求金彩,花纹衔接得严丝合缝,浑然天成。经过数年攻坚,龙袍织制成功。此后,金文又突破各种技术难关,最终完成了“素纱单衣”的仿制。这两件作品的仿制无疑将载入南京云锦乃至中国丝绸发展史册。他也由此被誉为“中国云锦龙袍第一人”
在仿制还原诸多经典作品的同时,金文也在云锦艺术的与时俱进方面不懈探索,创作出切合时代气息的独创作品。
将云锦融入百姓生活
云锦旧时是皇家独享之物,时至今日,如何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而不仅被藏于博物馆,是金文时刻思考的问题。
“只有让年轻人喜欢这个东西,云锦才能真正传承下来。”作为传承人的金文,并未沉湎于传统技艺的孤芳自赏中,而是竭力让这一艺术瑰宝焕发新生命,“我们的任务是让它越来越能够在民众中间生根,而不是进了博物馆。如果能生在民间,现在年轻人还能接受,那么它就是一个流传的艺术,是一个能生存下去的艺术,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
金文由此提出云锦的“活态传承”,考虑现代人的需求。“所以我也设计了大量适应当下潮流的云锦作品。比如西方的视错艺术的外在形态,叠加传统的文化的内涵,这类产品就比较受年轻人喜欢。再比如用高级的雄蚕丝制作的领带,全是改良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很受市场的欢迎,还获得联合国杰出手工艺品徽章”
有一副名为《富贵长久》的云锦作品,看上去内容传统,但构图手法却很现代,“那幅图不少年轻人喜欢,可是上面的图案和西方文化没什么关系,内容还是传统的。古人上八十岁我们称之为耄耋,图案中的蝴蝶代表长寿长久,而神仙鱼又称之为富贵鱼,所以这幅图是富贵长寿的意思,你看,每一只鱼、蝴蝶看上去都是立体的,丝丝入扣,这样的图案要考虑的比较多,不能留一块空白”鱼和蝴蝶的图形相对简单,你看那副《元青地四则童子戏莲织金妆花缎》,三个童子都有所不同,构思就困难一些”
如今,金文的创作激情依然饱满,在大量借鉴西方和现代的表现形式,传播云锦文化,让云锦成为一潭活水。